跳到主文
部落格全站分類:不設分類
日前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部長提出「扭轉預算重理工輕人文」的政策,希望藉由設立人文科學獎勵專案、改變五年五百億的預算分配、並重新設定頂大目標,鼓勵學術研究與在地需求相結合等措施,改變人文學科長期偏處弱勢的地位。而獨立評論的專欄作家朱敬一院士,認為人文、社科的弱勢,不是用增加經費的方式來解決(例如:「即便台灣有人文不振之病,這個病要怎麼治療,其解方未必在教育部,大概也與教育經費補助不直接相關。」「要解決教育階段人文社會的弱勢,也絕不可以用增加哪一領域、哪一學校補助這種方式亂整。」)。 事實上,吳部長、朱院士的論述都有值得借鏡之處。例如吳部長認為研究必須與社會需求相連結,從人文、社科領域的研究來看,如此一來便可以使在臺灣的社科研究者更有誘因多加撰述本土議題,不需要為了衝發表數量而迎合國際期刊的胃口,將研究關懷嚴重傾向海外。同時,我也不認為直接把人文、社科的經費提高到某個百分比、撥給特定機構,學科弱勢的問題就會被解決。但我認為經費還是要增加,只是需要討論的是:經費要增加在哪裡?
富爸爸財商、健康、記憶資訊講座 - ㄚ輝分享讚
qpzmc8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